“你认识我的哥哥吗?他已经失踪18年了。”一个农民焦急地说道全国前三配资排名,原来家中还有一位卧床不起的母亲需要照顾。
这一天,刘邓大军的一支分队途经湖北黄安地区。由于对当地的地形不熟悉,他们需要一位当地人为他们带路。于是,解放军找到了一位农民,当他带路到快天黑时,突然显得很着急,表示必须回家。解放军询问原因,得知他家中有一位需要照顾的母亲。于是,战士们关心地问:“那家里没有别人了吗?”农民的回答让他们震惊,他提到自己哥哥的名字。于是,解放军立刻报告了司令部。
这位农民口中的哥哥正是陈锡联。陈锡联已经与家人失联了18年,家人一无所知。
展开剩余82%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,湖北黄安彭家村的一个贫困家庭。父母都是普通农民,生活十分艰辛。在他三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。这使得陈锡联从小就意识到生活的艰难。对于许多家庭来说,送孩子上学是一种奢望。七岁那年,陈锡联开始为地主家放牛,帮助母亲分担家庭的负担。
到了八岁,他已经是地主家的长工。年纪轻轻的他早早看到了社会的黑暗,渐渐明白了许多农民正在被压迫和剥削。陈锡联立下决心,要改变这个现状。他认为,只有推翻剥削阶级,农民才能过上自由、富裕的日子。于是,他暗下决心,希望有一天能帮助千万农民改变这一切。
1928年,大革命失败后,红军队伍来到陈锡联的家乡,组织起了游击队。这个消息深深吸引了陈锡联,他决心参军。他找到红军领导人詹才芳,希望能加入。但由于年纪尚小,詹才芳并没有接纳他,认为他还没有足够的条件。尽管如此,陈锡联并没有放弃。他紧随其后,跟着部队走了几十公里,直到詹才芳才发现他还跟在队伍后面。
詹才芳十分惊讶,一个小孩儿竟然能走这么远的路。见到陈锡联后,詹才芳询问他为何这么执意要参军。陈锡联掀开衣服,露出身上的伤痕,对詹才芳说道:“这是地主家打的,我想参军,因为红军能为穷人做主。”詹才芳被深深感动,但仍然认为陈锡联太小,决定等他长大了再接纳他。
几天后,红军返回根据地,詹才芳将陈锡联送回了家。母亲见到儿子安然无恙,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但也更加严加看管,不让他再离家。
然而,半年后,红军再次来到陈锡联的家乡,并建立了营地。陈锡联没有再忍耐,他趁机再次偷偷跑去参军。这一次,詹才芳看着他眼中的坚定,终于决定接纳这位勇敢的少年。陈锡联成功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并成为第11军的一员。
15岁时,陈锡联第一次上战场。凭借着英勇无畏的精神,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,屡次立下战功。他面对国军的围攻毫不畏惧,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。在长征后,陈锡联经历了无数战斗,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,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士兵。由于他表现出色,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“小钢炮”。
尽管陈锡联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,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。在间隙时间,他会自己学习识字,向老兵请教学问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将领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陈锡联被派驻山西忻口一带,负责防范日军的进攻。凭借机智和勇气,他成功炸毁了日军的飞机场,为抗战带来了宝贵的胜利。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。
尽管在战争中屡立战功,陈锡联始终心系家人。他为了不让母亲受伤害,谎称自己在外经商,直到社会安定才回家看望母亲。然而,抗日战争胜利后,陈锡联依旧未能回家探望母亲,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解放战争。
1947年,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,试图解放中部地区。陈锡联带领部队翻越山路,历时20天,最终抵达大别山。虽然距离家乡不远,他依然未能回家看望母亲。直到解放战争中的一次任务,他才得知自己失联多年的哥哥就是陈锡联。
这时,解放军决定将陈锡联的母亲接到司令部,与他团聚。母子二人终于得以相见,然而,他们的团聚仅持续了一夜。第二天,部队需要转移,母子告别并约定,待安定后再回家。
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,陈锡联如约将母亲接到身边,但母亲由于无法适应城市生活,最终还是回到了乡下。此后,朝鲜战争爆发,陈锡联再次奔赴前线。而在他忙碌于抗美援朝时,母亲因病去世,陈锡联未能再见到她一面。
陈锡联的一生,无疑是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典范。虽然他为国捐躯、舍弃了家庭,但他心中的遗憾,却是对母亲的愧疚。即使如此,陈锡联仍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选择:保家卫国,捧心为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